蔡京举办宴会都过三天,徽宗兴致犹存,想起李邦彦他时常笑的难以合嘴。快乐至极,忽然传报:御史李纲有要事觐见。徽宗知道李纲是为议朝政而来,有些不耐烦地说道:“如果朝廷之事明日殿堂再议。”
第二天微宗诏令群臣议事,群臣们大都依附在蔡京身边,若坏事把大事情缩小,所奏的都是些皮毛鄢附之事。而好事却尽量夸大就是芝麻也要说成西瓜。启奏的人一个接着一个,李纲实在难以等待下去。因为按规矩须按官职大小逐一而来,皇帝心情好,文武官员有事要禀报的还可勉强轮到,但大多都是按照首臣的意思,看他的脸色进言,否则,祸从口出,就要大难临头。在加上微宗喜欢群臣们报喜不报忧,大家都争着讲自己管辖的地方治理得是如何的好。按照这样的规矩排下去恐怕自己今天难以轮到,等太尉高俅奏完还没有谢恩退下,李纲便急步走了上去。
微宗今天心情十分的好,只是笑了笑道:“李卿有何事急报。”
“启禀万岁:宣和元年京师发大水,城西淹得渺茫如江湖。灾情严重,导致漕运不通。灾害必有其发生之因。防灾虽然不易,但也必有消灾之策。”
李纲分析道:“这次水灾,是因为京西水利长年失修,河水溢出,灌入京城。他认为,水利失修不单是个技术问题,而且是个政治问题。当朝大佬不思国政,把朝廷拨给水利修缮的款,用到了搬运花、木、竹、石以取悦皇上,结怨民间,由此才引来了天灾。现在又是涨洪水的季节,如果还是那样,那么宣和元年的情景就会再次出现。老百姓又会遭殃。”他又说道:“如何治灾呢?他提出:要畏天威,固民心,守士用,严守卫。”
这篇著名的奏疏,题目叫做《论水便宜六事奏状》,他当头棒喝在朝的君臣:“水灾问题非同小可。要想救灾的话,那些劳民伤财的花石纲,能省就应该省,各地凡是受灾的,秋租应一并豁免,水过之后,安置居民,借贷赈济,无令复业,无使失所。总之要安抚好老百姓。”对于玩忽职守的水官,李纲则提出:“要诛水官之,不胜任者,以正典刑。”就内侍(宦官)外派的问题、蔡京他们喜欢任用幕僚,李纲也提出了批评。李纲的奏言条条都是针对皇帝微宗和他的宠臣,击中其要害。徽宗的眉毛紧锁,已经十分的生气,见他说话又太冲,一点都没有顾及皇帝的面子,所以当场罢了他的言职,停了他监察御史的行使之权。
京城水灾时,当朝宰执是蔡京。李纲这道奏疏一上,得罪的当然是蔡大人。徽宗的大部分意志,已被蔡大人所左右。所以李纲提的这些意见,等于一头撞在了铜墙铁壁上。
退朝后,大家都知道李纲惹火烧身了。虽然很多人暗自叫好,李纲把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道了出来,但没有谁会和李纲同舟共济,甚至都怕和他走近,惹祸上身。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地说:“你急什么啊,到时候他又没有什么事情的,几年前他就说皇上联金抗辽的事情不妥了,你们可知道收复燕云十六洲那可是先皇最大心愿啊。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,反而对他倍加关照。没事,也许很快就恢复职务了。”
这时候胆大的高俅走到了李纲身边十分关切地说道:“今天这话哪能在议事殿堂说呢?要是在陛下书房说,就凭陛下平常对你的态度也许真没有一点儿事情,这就是为官的策略问题,我看你啊,也是个直率之人,为了大宋朝廷,不顾个人安危。不如叫太师帮帮你,皇帝很多事情都是听他的,你与他又都是福建之人,也许他会帮这个忙的,大丈夫嘛能伸能屈,只要自己认个错,皇帝会原谅你的,你看如何?”李纲头也没有抬仍然往前走去。
这高俅官居太尉,他的发迹确实有那奇特之处。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(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,他为人乖巧,擅长于抄抄写写。元祐八年(1093年)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,将高俅送给曾布,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,二人在元祐年间是有所交往的,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。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。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铣(即王晋卿),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。出身寒微的高俅何以青云之上呢?他发迹的原因是什么呢?小王都太尉和内侄端王交好,小王都太尉派高俅到端王府送物,由此结识了端王(后来的徽宗),被端王看上,从此留在端王身边。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,端王(徽宗)的姑夫,《宋史》中说,王诜虽然是堂堂驸马,但却是一个招蜂引蝶之辈,冷落蜀国长公主。
公主后来郁郁而死,气得神宗在公主葬后立刻将王诜贬谪。不过王诜却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,徽宗在潜邸时,就常与之切磋,关系很好。元符三年(1100年),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,这就是与端王赵佶的相识。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,赵佶忘了带篦子刀,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,修理了一下鬓角。赵佶用后对王诜说:“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同朝为相请大家收藏:(m.62xs8.com)同朝为相62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